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刘玉权 何晨皓
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万亩茶海深处,一排排“工业风”建筑在春光下熠熠生辉,混凝土结构的光伏支架正悄然崛起。
“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一次强调共同富裕。
身处共同富裕示范区,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国能浙江公司如何通过绿色转型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进遂昌一期“茶光互补”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跟随香飘四海的茶叶,搭载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开启一场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的共赢之旅。

蓄势赋能 点亮“绿色版图”
春暖花开之时,浙西南山区青山更青、绿水更碧。清晨走进遂昌县大柘镇万亩茶园,映入眼帘的是农户身披蓑衣,在茶园中忙碌采摘的身影。由于独特的高山环境,茶产业已经成为遂昌农业的支柱产业,村民大多收入来自于茶叶。
靠天吃饭不是长久之计,增收致富还是要靠新产业、新项目。遂昌县发挥资源禀赋,推动光伏发电与“三农”融合,计划在县域内大规模开展光伏项目开发。
得知这一消息,国能浙江公司第一时间赴遂昌县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接洽,为当地量身制定精准的“茶光互补”方案:在茶园中架设光伏板,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茶”,实现一地两用、阳光共享。

“这种方式不仅能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还能为茶树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茶氨酸的合成,从而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洽谈会上,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杰对项目所做的充足准备,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肯定,成功取得了遂昌一期项目开发权。
随着开发权落地,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前期负责人林儒磊带领踏勘团队,背起行囊,全身心投入分户测绘工作。
与普通项目不同,农光互补项目需要逐一走访每个农户沟通协调。每到一处,团队便对照图纸仔细核对,对地块进行现场踏勘,深入了解土地的使用情况和村民的实际需求。面对部分农户提出的疑虑,他并没有急于说服,而是组织他们前往周边县域实地考察当地的茶光互补项目。
“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有保温作用。在光伏板的保护下,我们的春茶可以提前15到20天采摘,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站在成片的光伏板下,缙云县茶农的话深深触动了他们。最终,遂昌一期95兆瓦光伏项目,以高达95.8%的签约可用率顺利开工。
项目稳步推进的背后,是国能浙江公司成熟的“1+X+N”开发体系有力支撑。在新能源公司“1”的统一管理下,所属各单位“X”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托属地项目公司“N”,形成强大合力,高效获取资源,推动绿色能源开发在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如今,一片片光伏板点缀广袤田野,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项目相继落地……短短五年间,国能浙江公司完成200余个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和投资,总装机容量突破120万千瓦,绿色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实。
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遂昌县内其余可利用土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范例。林儒磊的办公室挂着一张彩色的项目布置图,清晰地标注着光伏阵列、茶田分布和基础设施规划。这些绿色“版图”在他和项目团队的全力推进下,正逐渐扩大。截至目前,遂昌二期55兆瓦项目已成功落地,并与一期项目共同被列为遂昌县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

创新模式 建设“四化工程”
“作业环境安全,起飞!”正午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向大地,项目现场弥漫着忙碌的奋进气息。一架3米长的无人机腾空而起,载着40公斤光伏组件精准飞向山顶。在遂昌的青山茶园间,这样的智慧化施工场景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国能浙江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探索创新,持续构建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体系化的“四化”新能源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无人机在施工项目中的大规模应用,正是国能浙江公司推进智慧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遂昌的山路崎岖狭窄,茶园整齐密布,即便是最小的机械车辆进场,也难免对村民的茶园造成一定损伤。如何在保护茶树的同时确保施工进度?
作为国能浙江公司“四化”工程建设的标杆项目,遂昌工程开创性采用“无人机+古法工艺”的混合施工模式。项目团队投入了20台载重无人机,每台限载70千克,单台日飞行趟数在200次以上。同时,安排百余名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采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桩基定位、灌注桩浇筑和支架安装,使用特制轻型工具完成基础施工。此模式有效保护了千亩茶园,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角度再校准!”项目负责人曾晨手持测距仪,紧盯施工人员完成屋面砼浇筑的最后工序。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升压站生产楼主体框架结构较原计划提前5天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
工地的另一端同样热火朝天——79基集电线路铁塔基础施工紧张地筹备,9.5兆瓦储能装置区域正加紧平整土地。曾晨指着施工进度图介绍:“我们采用‘空间占满、时间连续’的施工策略,各作业面平行推进,确保每个节点都按期完成。”
“安全是底线,效率是追求。”新能源公司总经理李文的叮嘱回荡在施工现场。在这片茶光交织的土地上,“四化”管理体系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程优势——标准化流程确保施工质量,规范化操作筑牢安全防线,智慧化装备提升作业效率,体系化管控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推动项目向着并网目标稳步迈进。
产业协同 铺就“共富之路”
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当地村民唐旭金踏着归途的尘土,结束了一天工作,从项目现场返程。作为当地茶农,除了采茶季的忙碌外,平日里少有其他工作。如今,他依然忙碌于熟悉的田间地头,却多了一个崭新的身份——遂昌项目安全员。
像唐旭金这样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参与项目建设不仅让我掌握了建筑新技能,更积累了光伏行业的施工经验。”他由衷感慨。曾经散居山间的农户们,正沐浴着新能源发展的时代光芒,逐步成为推动绿色能源变革的生力军之一。
浙江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地。遂昌县下辖201个行政村,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发展空间受限,集体经济薄弱。国能浙江公司紧密围绕省域发展战略,以央企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行动中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坚实力量。
据悉,该项目启动后每年为村集体创收逾300万元,管理与务工团队稳定维持在350人以上,不仅显著促进了本地就业与周边消费的繁荣,还激活了工程机械、组件安装、汽车运输等配套产业链。
此外,国能浙江公司成功引入多个制造业项目,浙江中科立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盖亚新能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遂昌县,为当地持续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工程的建设,让项目人员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元宵节前夕,项目部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拜帖,受邀参加当地非遗龙灯表演。随着锣鼓声响起,神幡招展,一条由村民用自家板凳自发组织的非遗龙灯队伍在项目楼前欢腾舞动。一条条长龙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企业与乡村的情谊在灯火交织中愈发深厚。
不负春光,阡陌如画。返程途中,笔者坐在疾驰的车内,目送天边的晚霞渐渐褪去,车窗外,施工的忙碌声、运输车的鸣笛声,交相起伏,让这个浙西南小镇显得活力十足。
从“两山”理念到“双赢”实践,遂昌县“茶光互补”项目是一场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的共赢之旅。国能浙江公司正以“绿”为笔,以创新为墨,绘下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耕种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