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显微镜”加速进化,二期工程关键技术取得多项突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7:04:00    

为更好地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作用,4月1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组织召开了中国散裂中子源(以下简称CSNS)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包括1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30位专家线上或线下参会,围绕CSNS二期工程建设及未来运行管理、项目开放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CSNS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是我国首台、全球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被誉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自2018年建成投用以来共完成13轮开放运行,注册用户超过8000人,完成课题2000多项,已成为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

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介绍,2024年,CSNS打靶束流功率提升至170kW,超过一期工程设计功率的70%,中子束流供应时间和效率达到国际同类装置最好水平,课题完成数同比增长30%,涵盖航空航天、高铁船舶、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等诸多领域。

目前,CSNS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计划进一步增加谱仪数量,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从一期的100千瓦提高到500千瓦。届时,CSNS的设备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实验精度和速度将显著提高,为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

王生透露,二期工程在关键技术预研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自主化程度较一期工程进一步提升。超导腔、648MHz速调管功率源等关键设备研制进展顺利,中子探测器、中子导管、中子斩波器、中子极化器等自主化研制取得突破,为CSNS二期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CSNS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国内加速器、靶站、谱仪和中子散射应用各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为CSNS的运行开放、未来发展及CSNS二期工程建设提供咨询、指导意见。本次会议参会嘉宾,涵盖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大科学装置项目资深专家学者,以及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用户代表。会议重点讨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升装置的开放运行水平和应用成果产出。

与会专家表示,希望CSNS不断提高性能,主动了解用户需求,拓展应用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同时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提升中国散裂中子源在重大成果中的显示度和贡献度,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不可替代的手段。

与会专家肯定了CSNS取得的成绩,对二期工程建设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希望装置兼顾设计的先进性和运行的稳定性,通过合理安排,尽可能降低设备安装调试对开放运行的影响。

采写:南方+记者 陈启亮

图片: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

【作者】 陈启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