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春天,马拉松的热度堪比春运。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日,全国鸣枪开跑的马拉松相关赛事超过30场。其中,由长三角城市主办的超过10场。
但是,相比赛事本身,关注度更高的却是“花边新闻”。例如,无锡“樱花跑”在马拉松跑者圈中相当出名,但站在路人视角,更“出圈”的却是近期的“亲密事件”和“跑马买房优惠”;更早一些,3月初的苏州马拉松,登上热搜的反而是比赛中发生的“中学门口小便”乱象。有组织者不免困惑,辛辛苦苦忙活一番,怎么被突发状况抢了风头。
从数据看,这其实与不断增加的比赛数量有关。2015年起,中国田协宣布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后,国内马拉松赛事持续井喷。长三角是国内马拉松赛事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长三角马拉松办赛的风潮甚至卷到了县城和乡村。2024年,以游“村景”、逛“村集”、品“村宴”为特色的2024浙里乡村健康跑,跑过7站,赛事报名者超8000人。3月30日,“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安徽临泉举办半程马拉松赛事,吸引到1.5万人参加,甚至超过很多大城市马拉松比赛的参赛人数。
一项基于搜索指数的分析发现,2011年至2018年间,大众对马拉松的关注度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此后便逐渐进入平稳期,不再大幅增长。由于赛事过多且内容雷同,除非是上海马拉松等顶级IP加持或发生特殊事件,一般的马拉松比赛很难像早年间持续吸引舆论热度。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马拉松遍地开跑,相比千篇一律的比赛,趣闻、八卦等“乐子新闻”更能引发讨论,再经过网络传播放大,形成二次传播。
随着赛事数量不断飙升,马拉松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此前,各城市热衷于“借马荐城”,主要是看中流量效应。例如,合肥马拉松赛相关负责人曾透露,一场马拉松赛事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10左右。成名多年的无锡马拉松,今年仅报名者就超过40万人,参赛的3.5万人中,超过八成来自无锡以外地区,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周边产品效益5.05亿元。同时,通过赛事串联城市风景,在补给中推荐当地特产,城市品牌在赛事期间悄然树立并传播。
但对很多城市来说,跟风入场,到头来可能既赔了本还没有成功赚到吆喝。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小城市马拉松并未形成旅游热潮,异地跑者数量不足,往往只是本地居民的体育节日,对消费拉动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很多小城市办赛需要财政“输血”。业内统计表明,如果剔除政府补贴费用,九成以上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都会陷入亏损。赛事寂寂无名、经营惨淡,却又倒贴财政资金,还过度占用公共资源。
事实上,马拉松的工作繁杂程度远超场地类赛事,即便准备和推演再充分,都可能出现突发状况。一位资深赛事组织者告诉记者,办赛很难有绝对的标准化流程,诸多事宜依赖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与责任心,近两年办赛数量激增,进一步放大了行业人才缺口。与此同时,很多小城市本就缺乏大型赛事的组织经验,在办马拉松时,囿于资金限制和资源整合乏力等,拼凑出的临时团队难以应对赛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更显得“草台班子”。某种程度上,不顾城市能级和承载能力盲目“上马”,背后折射的是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心态。
长三角历来是马拉松赛事的热土。但在当下,国内马拉松赛事正面临从数量高速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关键拐点,或许更多组织方和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探索更成熟、更精细的办赛模式,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毕竟,只有因地制宜,关注民生细节,提升赛事体验,才能真正收获流量和面子。而对长三角很多城市来说,想要接住马拉松的“泼天富贵”,挑战才刚刚开始。
原标题:《长三角一天有10场马拉松,但为什么抢镜的却是花边新闻?》
栏目主编: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