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消失了?不!全球游客都在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8:48:00    

曼谷的热浪依旧,商场照常营业,夜市仍在亮灯,但唯独缺了那一张张熟悉的东方面孔——他们曾是泰国旅游业最核心的“金主”,如今却像潮水一般悄然退去。


不是他们不再热爱泰国,而是在一连串看似偶然、实则叠加的变数中,中国游客,连同整个世界的游客,正在集体“消失”。



一场缅甸自然灾害,或许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当人们重新审视旅途的安全、价值与意义时,泰国,似乎不再是那个“不假思索就能启程”的目的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危机的背后,不止有自然灾害的震感,更有市场信心的塌陷,以及文旅叙事的断层。



赴泰外国游客大幅减少!泰国正面临“中国游客”危机!



据泰媒消息,近日,泰国国家旅游局(TAT)方面透露,在对缅甸自然灾害影响后的旅游业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后,发现今年整个3月份赴泰外国游客数量减少了9%,或与去年同期的290万人相比仅有272万人。


就自然灾害发生的一周而言,发现东亚地区的游客减少明显,由于是一个对安全事件高度敏感的地区市场,即日本减少36%、中国香港及韩国减少23%、新加坡减少23%、越南减少16%、中国大陆减少7%,包括欧洲地区游客也减少了4-9%。



与此同时,泰国旅游观光协会(ATTA)主席顾问西萨迪瓦表示,泰国正面临中国旅游市场危机,截至今年4月16日中国旅游市场持续放缓,中国日均入境游客由原来的15,000-20,000人减少至仅5,833人的历史新低,被视为是情况最严重的时候。


尽管今年剩余时间还有机会,但中国游客的总数仅能达420-550万人,低于700万的目标且低于2024年的670万人。



该协会秘书长阿迪先生表示,泰国仍需要进行大量的路演来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


因为大型城市主要通过OTA来进行营销,而二线城市则需要依靠自身的营销和宣传来让游客真正了解泰国。


泰国旅游寒流来袭


当自然灾害的后续尚未平息,泰国旅游业却迎来了一场更大的“人流退潮”。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市场的下滑幅度正在加速。截至4月中旬,中国游客日均入境人数已降至不足6,000人,相较此前高峰时期的15,000至20,000人,可谓“腰斩再砍”。


而全年中国游客预计总数也被大幅下调至420-550万人,远低于700万的原定目标。



为何中国游客正在“消失”?


多重因素叠加,构成了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冷却:


第一,安全敏感性增强


王星事件影响仍在,缅甸灾害后,东南亚整体旅游安全形象受到波及。


中国游客对出境旅游的安全环境极为敏感,此次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出行意愿,成为“引爆点”。



第二,旅游吸引力疲软


泰国的老牌优势(如性价比、便利性)正在被其他国家瓜分,而创新不足、旅游体验同质化,使得重游意愿下降。


此外,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相比,泰国在高端旅游、文化体验方面的差异化吸引力仍显不足。



第三,中国市场消费信心未恢复


尽管疫后出境游需求回升,但人民币汇率波动、全球经济压力及就业形势,使得中产游客群更加理性消费,转向国内游或更具性价比的目的地。


第四,签证政策与航班运力尚未完全恢复


尽管泰国早已对中国免签,但配套航班恢复速度有限,OTA产品也出现渠道错配与溢价问题,造成“有意愿,没通道”的现实窘境。


最重要的一点:泰国“免签政策”变化太大。



全球游客减少,不只是“中客危机”


东亚市场普遍下滑,欧洲游客也减少4-9%,这反映出泰国旅游业面临的是更广泛的结构性挑战,而非仅限于中国游客的波动。全球游客减少的背后,具体原因也与上方分析类似。


钱,还是一切决定性因素之首。



应对之策:不能仅靠免签与折扣


不少泰国专家指出,面对游客流失,泰国内阁与企业需从“思维更新”入手:

① 重构旅游叙事,挖掘新卖点


不应仅围绕“便宜好玩”,而应注重文化深度、安全保障、服务体验的全面提升,尤其是针对高端与亲子市场。


② 精准投放+区域路演


泰国旅游观光协会秘书长阿迪指出,必须下沉到中国二三线城市展开路演,走入地方人群,传递真实泰国形象,而非依赖OTA单一平台。



③ 航线恢复+中泰协同机制建设


应尽快推动中国各航空公司恢复直航运力,同时中泰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协调机制,提升整体体验质量。


④ 设立危机预警与应急公关机制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已多次影响旅游决策,未来需要建立旅游风险应对机制,及时透明沟通,减少市场恐慌。


总之,泰国旅游的下一站,靠“中国”也靠“创新”。


中国游客的减少,不应仅被视作“游客流失”,而是一个反思契机。


当“红利期”过去,真正决定旅游业能否持续增长的,不再是签证政策、价格战,而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吸引力与品牌价值。


在这个全球旅游重新洗牌的时代,泰国需要做的不仅是“挽留”,而是“转型”。


文:布周十面派、泰国网编辑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