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嘉敏
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任备课组长,多次参加上海高考语文阅卷。教学风格活泼,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是学生们的知心姐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她也认真遵循这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在育人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起初来到新疆这片土地,侯嘉敏老师直言还是非常忐忑的,虽然高中语文已经是全国统编教材,但是仍然面对未知学情和两个纯民族学生的班级她依旧有点发怵。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教学环境。她发现,尽管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共通的。
以家乡为纽带 联结民族深厚情感
侯嘉敏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教授语文,结合新疆的地域文化和高一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教学任务,她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中增进理解,提升表达能力。最后,各个小组以PPT形式向班级内同学更加系统地介绍了喀什古城、非遗文化十二木卡姆和艾德莱丝绸等。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民族孩子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且也让他们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这项活动不仅对学生有益,于她而言也扩宽了她的知识面,让她对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让她对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一心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

以兴趣为契机 拓宽语文课堂外延
此外,依托六中语文组,侯嘉敏组织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诗歌创作及朗诵会、文学创作比赛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这些课外活动中,诗歌创作特别受到学生的喜爱,进入高中后的语文学习第一单元就是现代诗歌单元,这样的一次诗歌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侯嘉敏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比赛结束后,她组织了一次作品朗诵会,让学生们相互阅读和评价,这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他们学会了欣赏和尊重他人的创作。
在学生的作品中,她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想说好身边故事的努力,也有同学大胆尝试了传统格律诗歌的创作。这也给了她一个契机,与学生分享了传统格律诗歌写作中主要押韵、对仗、平仄等,同学们也对格律诗创作有了兴趣,并有选择创作的。让她很惊喜的是有一位同学在他作业本的内侧写下了自己的笔名,与他本身维族名字不同,那是一个充满了汉族诗歌意趣的名字,其中有个“鹤”字,她特意问过这位同学笔名的由来。他说,在古代文化中,鹤象征着忠贞和高洁的品质,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品质高洁、德才兼备的君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此刻具象化了,更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优秀的文化一定是没有隔阂和阻碍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瑰宝,我也以有机会能做他们的引路人而自豪。”侯嘉敏说。

以思考为引导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侯嘉敏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她的语文作业以思考表达为主,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以文字形式落于纸面,后期在课堂讲评中请他们来分享讲解。在思考作业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同学也可以到她这里兑换小奖品,通过正向的激励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她注意到,当学生们拿到这些小奖品时,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和满足的光芒,而成绩的提升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期中考试后,班内有一位平时成绩一般却对语文有着热爱和主动的学生来找侯嘉敏,想担任语文课代表,让她感到既惊讶又高兴。他希望能够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同时也能更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侯嘉敏决定给他一个机会。担任课代表后,他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管理班级,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还承担起整理作业和资料的任务。他的努力不仅提升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也让他自己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她意识到,他不仅在语文学习上,在待人处事、统筹管理等多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侯嘉敏更加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责任感的过程。
回首这几个月,侯嘉敏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将她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相结合,尝试用更多互动和启发式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建立语文学习的自信。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耐心、智慧和爱心。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书写更多关于知识、智慧和梦想的故事。”侯嘉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