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委委员新机制赋能民族工作提质增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5:44:00    
生态巡护。本报记者 张多钧 摄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青海代表团的精彩演出。本报记者 郑思哲 摄
青海省少数民族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演讲大赛现场。本报记者 张晓英 摄
2024年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本报记者 张晓英 摄

本报记者 张晓英

青海是民族工作大省,一直以来,全省上下同心同行,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

2024年,我省建立了民委委员新机制,将有关党委、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纳入委员单位,形成了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

一年来,省民宗委各委员单位认真履职尽责,精心研究谋划,将民族工作与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凝心聚力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共同体意识——

铸牢思想根基

凝聚团结力量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政策支撑、督促落实等方面提供坚强保障。2024年,省委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大会便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创建工作由“数量领先”向“示范引领”转变的目标任务,这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

我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宣传宣讲和主题实践活动。省教育厅深入实施学校“铸牢”教育,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全面开设,让青年学生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力军。

开学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各学校“开学第一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3月3日,青海大学校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为师生讲授了开学的第一堂思政课。讲座中,校领导阐述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历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学校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并勉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持续做好‘开学第一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协同体系,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重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国文化思想史导读》《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程,其中《丝路南线民间文学》获批国家一流线上本科课程。”青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星景花介绍。

各委员单位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各有特色、亮点纷呈。

省委组织部制定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计划,实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省委社会工作部开展“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创和谐美好家园”系列社区实践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在宣传教育中,各委员单位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扩大社会影响。省广电局开设《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等专题节目,以电视荧屏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省文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学笔会,用文学力量凝聚民族情感;省总工会打造首批10家“职工石榴籽家园”铸牢宣传教育实践阵地和工作品牌,让职工在参与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这些亮点纷呈的活动,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年来,全省共举办铸牢宣传教育活动2600余场次,覆盖面达到95.3%。征订发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3.5万余册,编纂完成《史料汇编·青海卷》。与央视联合拍摄专题纪录片《绽放的花儿》,展现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成功举办“两州四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各族群众在活动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拓展平台路径

促进和谐共处

3月10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组团式就业人员抵达上海。在上海,他们将开启新的工作生活篇章,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省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深入实施“三交”“十项行动”,通过援青省份投入、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活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多种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据统计,援青省份共投入2.15亿元,实施51类项目,助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去年,青海在京成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海体验项目活动,吸引300多个团队、超过15万观众参观打卡,让更多人了解青海、走进青海。

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青海省联合四川、甘肃、云南等14个省区市,共同打造区域创建工作联盟品牌,这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各委员单位积极融入和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扩大同中东部地区的互惠合作。省委宣传部举办“同饮一江水 共话澜湄情”澜湄万里行媒体采访等系列活动,讲好青海故事,传播青海声音。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青海的知名度,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搭建了桥梁。

在促进“三交”工作实践中,各委员单位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进民族情感。团省委组织开展手拉手民族团结夏令营100余场次,5000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其中,通过夏令营活动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公租房分配中推动互嵌式居住,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条件;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活动,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省体育局加大对传统射箭、民族赛马、赛牦牛、押加等项目的推广力度,培育了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赛事,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也为增进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族地区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

迈向现代化

青海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集中建成了一批事关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省科技厅选派了1000名科技特派员、认定了11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但是在科技的助力下,树也不再那么难栽。

2022年科技特派员选派,九三学社青海省农林支社社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云担任了海东市乐都区003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主要任务是带领全站科技人员为全省最大的樱桃种植公司和乐都区樱桃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建设甜樱桃栽培园。

“我们在乐都区碾伯街道、高庙镇、洪水镇共培育樱桃示范户6个,在高庙镇长里村建立50亩樱桃标准化种植基地1个,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156人。”郭青云说。

各委员单位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发展改革委落实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实施公益性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住房条件等;省交通运输厅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省水利厅安排实施水利项目500余个,提升民族地区供水保障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为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扶持和推动绿色畜牧业、拉面、藏毯、“青绣”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项目,14.5万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各类展会搭建青海展厅,大力展示宣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成就和特色农畜产品;省商务厅促进拉面产业提档升级,“舌尖上的拉面”品牌更加明亮。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民族群众,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我省投资75.16亿元,实施十大类44项民生实事工程,努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宗教教职人员参保扩面工作,实现了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的全覆盖;省卫生健康委选派1442名省级医院骨干下沉到6州31个县,提升民族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同时,我省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开展“民族团结+生态农牧业”融合发展行动,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省林业和草原局完善生态护林员管理制度,4.9万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队伍总体稳定,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24日 第5版:政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