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马东平:
“我的提案正是基于集体智慧,进一步追根溯源,从‘大一统’国家角度出发,探索先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我将继续立足专业领域,把学术研究与履职实践相结合,建良言、献实策,将政协委员的职责落在实处。”
△马东平委员(右二)在甘肃陇西“丝绸之路”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参观调研。
2024年12月,一张提案办复证书从北京到兰州,邮寄至我手中。那张薄薄的纸上还浸染着寒气,但我的内心却觉得十分温暖。这是全国政协第一次向委员寄发办复证书,充分彰显全国政协对提案这一参政议政形式的重视,是表达对委员提案予以认可的工作创新。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我提交了多件涉及甘肃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提案,《关于从“大一统”国家形成肇源出发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的提案》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大量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研究均已证明,甘肃东南部地区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先秦文化遗产富集,建设先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对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弘扬有重大意义。如何开展有效保护是甘肃省近年来持续关注与探索的问题。我的提案正是基于集体智慧,进一步追根溯源,从“大一统”国家角度出发,探索先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提案往往来源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我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寻找背后的理论依据。这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更要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找,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和实践,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和纬度。为此,在提案中,我提出了深化先秦文化研究、规划建设先秦文化遗址公园等建议。深入的调研有助于提升提案的精准性。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甘肃有多家博物馆藏有先秦文化遗存,但秦早期文化遗址保护区尚未建立。以礼县四角坪遗址为例,该遗址虽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还未作为遗址保护区得到保护。我将这些发现与思考落于纸面,转化为提案。提案立案后,承办单位和我做了细致的沟通。国家文物局表示,鉴于目前已发现的早期秦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分散,当前重点支持开展该区域遗产调查、专题研究、价值梳理等工作。此外,支持地方人民政府选择大堡子山等条件相对成熟的遗址推进展示利用。科学凝练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符合条件的可相应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及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国家文物局所作的详细答复体现了对秦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我深知提案办理成效并非能够立竿见影,问题的解决也不能急于一时或一事,还需久久为功,以更扎实的步伐走在调研的田野上,以更敏锐的目光聚焦“国之大者”与民生所盼。我将继续立足专业领域,把学术研究与履职实践相结合,建良言、献实策,将政协委员的职责落在实处。
采访整理:李佳珊
文字编辑:罗韦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