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新”持续升温!境外投资机构缘何对港股态度积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8:13: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募集资金规模等指标明显增长,A股优质上市公司选择赴港双重上市意愿增加,港股“上新”持续升温。

港交所数据显示,3月最后一周,又有三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涵盖有色金属、消费等行业。这也使得,一季度在港新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16家,同比增长33%。从行业分布看,消费、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位居前列。

此外,港股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规模也明显增长。港交所数据显示,一季度,港股新股发行募集资金达到182.14亿港元,同比增长281%。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王开:一季度,港股的新股发行速度、募集资金规模,同比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也位居前列。以消费和新能源、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企业集中赴港上市,让越来越多投资者看好港股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认可港股的投资价值,这也会不断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一季度港股的16家新上市公司中,有1家是已经在内地上市,又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就是俗称的“A+H”公司。此外,今年以来,还有新能源、机械等行业的3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计划赴港上市。在未来,这也有望将目前“A+H”上市公司数量再提升超20%。同时,还有多家A股公司也选择香港作为子公司的上市目的地。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杨超:近期A股公司赴港双重上市意愿增加,它们很多都是在A股具有吸引力的行业龙头,在香港上市能够加速企业的全球化业务布局,助力它们拓展国际市场。而且企业在两地上市,能够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便捷进行融资,加快企业成长速度。同时,更多国际投资者也能有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今年境外机构投资港股新股热情高

不仅是港股“上新”速度加快,记者还发现,境外机构投资新股的比例越来越大,热情明显升高。

在中金公司香港办公室,记者直观感受到了境外机构参与港股新股的热情,每天这里都有不同的港股上市公司、各类投资机构来沟通交流。负责人丛晖介绍,年初至今,中金在操作30余个港股上市项目。他明显感到,今年来自中东、东南亚的机构对港股热情最高,很多会议往往要比原定时间长一倍还多,上市公司高管更是要“组团”来香港路演。

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负责人 丛晖:今年港股新上市公司来香港进行路演,很多都是整个高管团队3—5人甚至更多一起来,分头行动,线上和线下给不同的机构去做路演和交流。基本上,我们每天都至少安排6场会,甚至有的时候8—10场。

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中,69%的公司有境外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相比去年一季度,这个数据仅有25%。而且,瑞士嘉能可集团、瑞银资产管理公司、英国英卓投资管理公司等国际知名机构,都名列其中。

基石投资者,也就是在公司上市阶段,提前确认认购、并且会长期持有公司股份的投资者。他们参与新股发行,也反映了对上市公司的坚定看好。

此外,据了解,今年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公募私募基金甚至主权财富基金等国际长线资金,已经不满足于投资港股新股,还希望挖掘更多具有成长性的项目,完善他们在中国资产领域的布局,这在此前是少见的。

创新频出 政策支持 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

境外投资机构为什么对港股态度积极?记者也在近期一系列的研报和观点中发现了他们态度积极的原因。

高盛在研报中,建议高配中国的港股和A股,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中国国内需求向好等因素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低成本、高性能、开源的中国大模型会不断涌现,这将带动人工智能的投资和发展从专注硬件逐步转向软件应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在机器人、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扩展。

汇丰在研报中认为,自从DeepSeek出现,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情绪变得乐观,并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的创新能力。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上调恒生指数等一系列中国资产指数的预期,原因是这些指数追踪的中国资产,预计在今年和明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盈利增长。

摩根资管资深环球市场策略师 蒋先威:今年以来,中国在政策上定调积极,对于民营经济给予进一步呵护和支持;产业上,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突破,都促使全球投资人开始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价值。此外,上市公司通过加强成本控制、进行分红与回购等方式,积极提升自身质量,注重投资者回报,而且政策环境也叠加持续落地见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在不断增加中国资产的吸引力。

(总台央视记者 朱继华 董彬 周伟琪 梁志玮 成奕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