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计小用
成语解释: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大惊失色
成语解释: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大逆不道
成语解释:逆:背叛;不道:违背当时的道德标准。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大仁大义
成语解释: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单刀赴会
成语解释: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6回:“吾来日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胆战心寒
成语解释: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12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
等闲视之
成语解释: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独善其身
成语解释:善:弄好。原指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现指只要自己好而不关心别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对答如流
成语解释: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迅速。形容对问话的内容熟悉;反应敏捷;口才极好。
成语出处:唐 ·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
峨冠博带
成语解释:峨:高;博:宽阔。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带。后比喻穿着礼服。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恩怨分明
成语解释: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反败为胜
成语解释: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6回:“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反戈一击
成语解释: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吾与杨军反戈击之。”
反间之计
成语解释: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假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成语出处:《孙子·用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成语繁体反閒之計
反客为主
成语解释: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或变次要为主要。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