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米是什么意思怎么读(每日一字——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2 09:37:56    


chōng


舂,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像是双手持着杵在臼中舂米,是以

[pěng]和臼组成的会意字。篆文仍保留着从杵(午)从廾从臼的字形。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臼部》::擣(搗)粟也。从廾持杵臨臼上。午,杵省也。古者雝父初作舂。段玉裁注:象腹交文三足。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古时候去除谷物的皮壳,要用木杵在石臼中捣,把米粒与米糠分开,叫做“舂米”。

以「舂」作偏旁的字,是桩的繁体字。


[chōng],愚蠢。


文 献 选 读




《世本》:雍父作舂。雍父作杵臼。雍父是传说中黄帝的臣僚,应该是居住在仰韶文化起源的黄土高原上。据说舂和杵臼就是他发明的。古雍州,即今天的陕西和甘肃地区。今天的考古发掘表明,杵臼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世本》是战国晚期形成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古代世家的老祖宗发明了一些什么器物,有什么作为,他们住的都邑在哪里。但这部书在宋代时就已经散逸了,今天所见的是清代的辑本,所辑的是东汉·宋衷的《世本》。





《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yóu],或簸或蹂(揉)。有的人用木杵在臼中舂米,有的人在用瓢把米从臼中舀出来。有的人在用簸箕扬去糠皮,有的人在用手搓揉尚未脱皮的谷粒。





《禮記·曲禮上/檀弓上》: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古时候邻居家如果有丧事,舂米打杵时就不能再以唱歌来助兴,也不能在巷子里唱歌。




《周禮·秋官司寇》: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舂、槁。古时候犯了盗窃罪的人,要被罚终身做奴隶。没入官府后,男子交给罪隶,女子交给舂人或槁人。罪隶是管男性奴隶的小头目,舂人是管舂米的小头目,槁人是食堂的小头目。




東漢·王充 《論衡·量知》:穀未舂蒸曰粟,銅未鑄鑠曰積石,人未學問曰矇。没有舂过的谷是粟,没有冶炼过的铜是矿石,没有经过学习的人是瞎子。




03成 语 典 故





以戈舂黍


不是用木杵,而是用铜戈去舂黍米,能达到目的吗?



《荀子·勸學》: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如果不能理解礼法的根本,而只是以《诗经》、《尚书》所说的去做事,那就好像是用手指去测河水的深浅,用铜戈去舂米,用锥子来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