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德国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被称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家庭相对富裕,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名律师,精通法律并对古典文学和哲学思想感兴趣。母亲罕丽·普列斯堡是荷兰裔犹太人。
1830年10月,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学习,学业成绩优异,能轻松掌握课程中的难点,毕业时可以流利阅读和翻译法语,也能精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名著。马克思还受到特里尔城枢密顾问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的教导,培养了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835年9月,17岁的马克思从特里尔中学毕业。同年10月,他到波恩大学法律系就读,期间加入了为警察严密监控的激进政治社团诗人俱乐部,还参与饮酒俱乐部“特里尔客栈”并担任副会长,曾与普鲁士军人决斗,后因成绩下滑,被父亲要求转学到学术风气更好的柏林洪堡大学。在柏林期间,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产生兴趣,并加入了探讨黑格尔思想的学生团体“博士俱乐部”。
1836年,马克思与从小相识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订婚,燕妮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他和布鲁诺·鲍威尔开始合作编整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讲演录》,随后鲍威尔帮助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比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然而,由于普鲁士新国王即位后加强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可能被保守派教授接受,他将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于1841年4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该报主编。他的言论和思想引起政府当权者的不满,遭到迫害并屡次被驱离。1843年,马克思迁居巴黎,创办《德法年鉴》。次年,他与恩格斯建立友谊,开始了事业和理论上的合作。1845年2月3日,马克思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于次年同恩格斯一起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
1848年,马克思回到巴黎并组建了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同年4月,他返回德国,创办报刊《新莱茵报》并任总编。1849年5月,马克思再遭德国驱逐来到法国,同年8月23日又被法国驱逐,最后流落伦敦。
在伦敦,马克思生活贫困,但仍坚持研究和写作。1864年9月,他当选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并与恩格斯一起同巴枯宁派等进行斗争,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实际领袖和灵魂。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于伦敦。
马克思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的发展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政治经济学上,他研究联系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学说,对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哲学、世界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的著作被收录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1999年剑桥大学举行的“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