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看看他写了什么?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
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哪有扬州鹤。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理解,这首诗写苏轼酷爱竹子,你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生活的环境里,没有竹子,是不行的。
苏轼喜欢竹子不假,但是,在这首类似“打油诗”的作品里,苏轼仅仅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吗?在我看来,远远不是这样。
熙宁6年(1073年),王安石变法。苏轼深感自己的政治理念与王安石格格不入,感觉需要离开风暴中心,于是请求下调,离开京城,当上杭州通判。
通判,类似今天中央委派到地方的挂职干部,副市长。来到杭州,他就要到所辖地区看看,这叫“视政”。
当时的於潜是个偏僻的山区,市领导很少去那里视察。於潜县令叫刁铸,听说苏轼要来本县,就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刁铸,曾经与苏轼同榜进士,交情甚笃,自然熟悉领导的秉性。为了招待好领导,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幽静雅致的地方,就是题目里所写的“绿筠轩”,带领导参观。
绿筠轩在哪里呢?在於潜的一座寺庙里。这个寺叫“寂照寺”,寺内还有一个高僧,法号“慧觉”。这就是题目里提到的“於潜僧”。苏轼与慧觉简单交流,彼此相惜,后来成为至交。
参观好寺庙,就在“绿筠轩”坐下。这个地方,满园竹林,清净幽雅,确实是个好地方。刁铸就说在这吃饭吧。
苏轼大喜。没想到,席间刁铸的随从端上一道肉,刁铸劝进,苏轼怎么也不吃。刁铸再劝,苏轼还是不吃。为什么不吃呢?苏轼说了诗里的话。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这几句,显然是找了一个推辞的理由。意思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吃饭,有竹子就行了,不能再有肉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吃肉,就俗了。
苏轼说完,有个陪同就笑了: 您这话听起来好像挺高雅,但似乎也有点太痴了。这吃肉,跟竹子又有什么对立的关系吗?两者可以兼得嘛。这就是“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的由来。
苏轼就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这句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有个典故。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 有客相聚,各言志向。有人说想做扬州刺史,有人想一夜暴富,还有人想骑鹤上天成仙。这时候,突然有一个说,我既要腰缠万贯,还要骑上仙鹤去扬州当刺史。那意思是,权力、金钱、成仙我都要,一个也不能少。
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苏轼说,我们在这个清雅的环境里,对着竹子,仍然大块吃肉,岂不是什么都想要?可世间哪有扬州鹤呀?
刁铸听罢,终于明白,撤下肉盘。
苏轼喜欢吃肉,这是肯定的,否则,也没有后来“东坡肉”一说。但吃不吃肉,还得看环境。在寺院吃肉,是不是太不像话了?
既然为官,就不要想着发财。既然到了寺院,就不要想着俗套。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身份,环境、对象的考量。什么都不顾忌,就像什么都想要一样,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立足?
对职务、对他人的尊重,才是真正的高雅。
这才是这首诗真正的内涵。
慧觉得知苏轼在“绿筠轩”拒肉,非常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好官呀”,从此认定苏轼,成为苏轼的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慧觉专门去看苏轼。他对苏轼的友情,不因苏轼地位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