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中国的四大名绣包括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和广绣(广东),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以下是关于这四大名绣的详细介绍:
一、苏绣(苏州)
发源地与特点:
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密不可分,因此又称丝绣。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
历史与荣誉: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8。
主要针法与作品:
苏绣常用的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
作品种类包括零剪、戏衣、挂屏等,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二、湘绣(湖南)
发源地与特点: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是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湘绣风格形象生动逼真、色彩丰富鲜艳、针法多变、劈线细致,绣工讲究“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历史与荣誉:
19世纪末,长沙开设了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
2006年,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主要针法与作品:
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包括接参针、拗参针、直参针、横参针、毛针等,另有排针、游针、花针、钩针、孔针、刻针、打子等。
作品种类丰富,包括荷包、怀镜袋、笔插、椅垫、桌围、枕套、帐套、帐檐、手帕、衣边、裙饰、腰带等,以及大型精雕精绣座屏、挂屏等。
三、蜀绣(四川)
发源地与特点:
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是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工艺。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
历史与荣誉:
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
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蜀绣正式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主要针法与作品:
蜀绣针法包括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盖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
作品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
四、广绣(广东)
发源地与特点:
广绣指以广东广州为中心、广府地区的刺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广绣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
历史与荣誉:
广绣起源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广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且被作为粤绣的一种,归类于民间美术类遗产。
主要针法与作品:
广绣大致分为盘金刺绣和丝绒刺绣两大品类。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
广绣刺绣的技法有“钉、垫、拼、贴、缀”五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
作品种类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既注重绣品的艺术性,也注重其实用性和商品性。
综上所述,四大名绣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刺绣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