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德禹(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北大研究生成为食堂阿姨”的旧闻因当事人黄女士确认离职而再度登上热搜。
2022年,黄女士毕业后从基层岗位做起,成为学校食堂的管培生,开设了健康餐窗口,推动“少油少盐少糖”的饮食理念。这一选择在当时引发热议,“大材小用”“学历浪费”的声音一直存在。黄女士多次作出回应说她遵守了内心的选择,这份工作比她之前在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更幸福。2023年5月,她从北大食堂离职,转入一家公司担任食堂经理。近期,黄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大家不要以“食堂阿姨”的标签定义她的人生。
如今这一事件重回大众视野,大众的声音也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这佐证了“读书无用论”,在如今学历贬值的背景下,是内卷加剧的缩影,高学历却不能拥有体面工作,只能将就。另一部分声音则认为黄女士“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把她视为“反内卷”的英雄,她似乎打破了职业偏见,勇于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
笔者认为,黄女士争议背后,是社会对学历和职业看法的异化——体现了一直以来存在的“高学历”等于“高门槛工作”的认知,这本质上是对职业价值评价的单一化。然而,职业的优劣并无绝对标准,学历的高低也不该成为评价一个职业的指标。因为,学历不仅是求职的“敲门砖”,更是个体能力发展和提升的“工具箱”。再来看黄女士的健康传播专业的背景,与其食堂健康餐的推行形成了闭环,正是将所学用到实践的生动典范,后来又成为食堂经理,也是继续深耕于专业知识的选择。
反观当下,许多高学历者脱不下长衫,困于体面工作的枷锁,窄化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执着于追求“高薪”与“光鲜”。所以,学历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个体创造力和选择权,而非界定人生轨迹的边界。
她的故事,为当代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职业选择不应该困于社会评价或者他人期待,而应回归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能力、兴趣与社会需求结合。与此同时,社会应该建立更包容的职业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打破职业贵贱的二元对立:职业价值不应由学历或薪酬单一定义,而需纳入社会贡献、个体幸福感等维度;最后要强化媒体责任,避免以“冲突性标签”收割流量,应深入挖掘职业选择背后的个体逻辑与社会意义。
黄女士的“食堂阿姨”生涯虽已落幕,但其引发的讨论远未终结。在学历通胀与职业内卷并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职业长跑”的智慧:不执著于一时的快慢,而是以自己为锚点,在试错中寻找人生坐标。正如她所期待的:“希望大家不只看到食堂阿姨的标签。”当社会能宽容每一种非标准答案的职业选择时,或许才是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