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技艺邂逅现代生活,文化传承正以青春姿态焕发新生。今天(4月12日),非遗体验活动——“苏裱技艺:纸上穿越古今”在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拉开帷幕,活动邀请了从事古籍、书画修裱三十余载的国家级非遗"苏裱技艺"传承人苏桂兰,带领参与者亲手修复古籍残片,体验"精工细作、神韵天成"的苏裱魅力。

参与者现场体验古籍残片修复过程 苏报融媒记者 肖瑶/摄
从明代吴门画派的典雅清韵,到当代修复理念的"最小干预",这项被誉为"吴装最善"的技艺,不仅延续了纸张的生命,更让文化记忆在指尖流转间重焕生机。“修复古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与历史的对话。”活动中,苏桂兰耐心地向参与者讲解苏裱技艺的精髓:“古籍修复讲究‘最小干预’,我们不补字、不添色,只加固残缺部分,让古籍以最本真的面貌延续生命。”
在互动体验环节,苏桂兰亲自示范如何拆解古籍、清理残片、调配浆糊。她强调:“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对纸张年代的判断。每一张纸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修复时必须尊重它的原貌。”
了解苏裱这门古老技艺的深厚底蕴,更能亲手参与到古籍残片的修复过程,感受时间与艺术的交融,令10岁的吴奇恩欣喜不已。今天是他第四次参加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举办的非遗活动。这次他不仅学会了用浆糊修补古籍,还发挥想象力,将破碎的纸片拼贴成一幅“蝴蝶飞舞”的创意作品。

参与者现场体验古籍残片修复过程 苏报融媒记者 肖瑶/摄
“以前我以为古书只能直接展览,没想到还能修复。”吴奇恩说,“修复的时候需要特别细心,但也很有趣。我觉得这些‘老书’就像有生命一样,我们帮它们‘治病’,它们就能继续陪伴我们。
据了解,今年,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将围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主题,迭代推出"非遗+more possibilities"2.0版本。5大维度、N+场景的活动矩阵——无论是驻留文化馆的"民俗潮礼课堂",还是金鸡湖畔的"元气市集",都将让非遗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美学,让市民在家门口触摸历史温度,感受匠心脉搏。
(苏报融媒记者 肖瑶/文)
编辑 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