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超
飞天与航天相遇,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是文化传承在牵引
前不久,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太空出差之旅”的第三次出舱活动。舱外航天服的左臂印有五星红旗,右臂则是“飞天”二字,源自敦煌壁画的一对飞天形象栩栩如生。网友留言,“有种相隔千年的时空连在一起的感觉”“中国人的飞天梦早已不是梦”。
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怀有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的热情。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汇,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当我们循着这束光“溯源”——甘肃酒泉,古代丝路“凿空之旅”的重要节点——守望、破壁的文化追求深深刻印在人们心底。甘肃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怀抱着两颗“大漠明珠”:敦煌莫高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还记得神舟十九号发射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专程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送行。飞天守护者向航天追梦者发出“跨界”邀请:欢迎英雄们“回家”后来敦煌看“飞天”。敦煌人打开窟门,面壁临摹,抢救修复,一遍遍查看文物是否安好,如同与历史对话;航天员打开舱门,每次出舱都有全新的任务,面对浩瀚宇宙说一声“感觉良好”,仿佛向未来求索。飞天与航天,承古拓今,不期而遇。航天员身着“飞天战袍”漫步太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
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工作者守护着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塑,致力于敦煌石窟资料整理和保护修复,也为文旅事业和遗址管理做了大量工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摇篮,科研工作者、航天员等群体舍小家顾大家,以实际行动为建设航天强国添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相互辉映、彼此激荡。这种精神的共鸣,鼓舞着航天人在浩瀚宇宙中勇往直前,展现出中华文明独特的时代风貌。
飞天与航天相遇,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是文化传承在牵引。这也深刻印证了:文明的积淀为当代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悠久的历史完全可以成为创新的资源。
陕西西安,国之重器运—20的诞生地中航西飞公司,与秦铜车马出土地仅“一墙之隔”,这或许是某种隐喻: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一脉相承。
江西景德镇,从照亮中华文明的陶瓷文化中走来,“上天入海”的陶瓷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医学、环保、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等领域,成为瓷都新的名片。
同一片土地,何以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才能创造新的历史。从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中吸收营养,孕育出的非凡智慧、创造和精神力量,正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
回想神舟一号发射后,东坡名句“明月几时有”的录音被送上天际,“把酒问青天”的豪情在那一刻具象化;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工作生活区被命名为“问天阁”,源于屈原《天问》……一份份浪漫独属于中国人,丰富了航天文化的内涵,更让我们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今年,我们还将迎来神舟二十号利箭升空。仰望苍穹,请铭记血脉中的求索、基因里的维新,以及一个民族在天地对话中永不停歇的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