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清明时
近年来,网络祭祀活动兴起,无纸祭祀形式成为清明节新气象。所谓网络祭祀,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的祭祀仪式搬到线上,但与此同时,网络祭祀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建馆审核形同虚设、虚拟祭品价格虚高等。
无论选择什么形式的祭祀,哀思有所寄托、心意足够赤诚,就是对逝者和先人最好的缅怀。而网络祭祀既节俭又环保,更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对无法归乡祭祖的“异乡人”来说十分友好,不失为一种文明祭扫新风。但此前,话题“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登上热搜,网络祭奠甚至演变为网络暴力,而平台频现“祭祀榜”“升馆榜”等“香火排行榜”诱导用户充值,也让本应庄严肃穆的追思缅怀走样变味,与移风易俗背道而驰。平台审核过松、管理不当,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网络祭祀这一文明绿色的“好牌”打得稀烂。
事实上,2023年中央网信办等就曾发布通知,要求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并要求建立健全账号管理制度规范等,相关内容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但近日,《法治日报》记者仍发现,多个网络祭奠平台在创建祭奠内容时,可随意填写虚假姓名和图片,且无须经过任何审核步骤就能立刻创建祭拜页面。乱象犹在,说明规定执行落地没有到位,网络祭祀行业需要更加全面、具体的规范管理机制。
近日,由民政部组织起草的《网络祭祀要求》民政行业标准正在征求公众意见,可以说是有的放矢、正当其时。不同于聚焦在传统殡葬行业的《殡葬管理条例》,面对网络祭祀这一新兴形式,准入资格、信息真实与否、隐私数据是否安全、责任主体如何划分等值得关注的问题都被提及。除了对前述通知所提问题再次进行规范,该意见征求稿还提到,应根据相关有效证件与逝者关系证明材料才能建立网络墓碑、纪念馆——用“实名制”堵住相关漏洞成为硬性要求。
规范网络祭祀既是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明祭奠的社会氛围。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清明节期间,全国180个城市开通网络祭扫平台,电子香烛销量同比激增47%。无论是“赛博式”在场还是以“LED火光”代替烟火,现代祭扫理念正在走入更多家庭,传统节日也正在焕发新气象。文明祭扫的方式日益多元,只有让其在成长壮大中更规范,才会广受群众欢迎,让清明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