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有“引力”系列报道②|六枝经开区:链式跃升再造产业新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2:57:00    

【开栏语】

黔山秀水间,藏着六盘水的产业密码。

这里,机器轰鸣奏响发展强音,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这里,智慧火花点燃转型引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这里,生态优先绘就绿色底色,产城融合谱写新篇。

从苍莽山野到现代化园区,从“黑笨粗”到“高精尖”,六盘水以园区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即日起,贵州日报报刊社六盘水记者站将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些“引力场”,聆听发展脉动,见证园区巨变。

3月25日上午10时,六枝经开区三条产业链同时脉动:

贵州六矿瑞安水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来自电厂的脱硫石膏废渣与石灰石在1450℃窑炉中淬炼成低碳水泥;

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混棉、梳棉、条卷、细纱、并纱、倍捻……一条条纺织设备生产线前,上百名工人分工协作,一件件纺织成品渐次落地;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项目现场,焦炉煤气经数道工序提纯为“氢钻石”,注入氢能重卡的储气瓶。

从“黑色燃料”到“绿色动能”,从“单点突破”到“链式生长”,六枝经开区正以“链”为笔,谱写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的交响乐 。

贵州六矿瑞安水泥厂区

绿色嬗变:水泥窑里的“循环革命”

在贵州六矿瑞安水泥厂区,颠覆性场景不断上演:

——利用厂区内人工湖、停车棚等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做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

——水泥窑化身“城市净化器”,每年可消纳电厂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固废30万吨;

——生产现场环保收尘设施配置齐全,生产用水实行内部循环使用,实现污水“零排放”。

“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备了余热发电装备,每年发电量可满足厂区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恒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等多项称号,实现了企业发展、城市治理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多赢态势。

贵州六矿瑞安水泥厂区

今年前2月,贵州六矿瑞安水泥营收实现增长,其中,商品混凝土营收同期增长10%。在陈恒东看来,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园区的暖心护航,“及时解决企业骨干人才子女上学问题、延迟下班帮企业办理手续、定期走访企业,一项项定制服务让企业轻装前行。”

随着无人驾驶装车机器人陆续投用,这座传统水泥厂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工厂”转型。“我们要让每吨水泥都刻上绿色基因。”陈恒东望向正在调试的智能控制系统,窑炉火光映照着转型升级的决心。

贵州太平洋纺织的数字化车间

织造新生:纺织集群的“共富密码”

贵州太平洋纺织的数字化车间内,184台智能设备正演绎现代纺织革命:80%的重复性劳动已由机器“代班”,24小时不间断生产,产品日产量达55吨,人力减少四分之三,效率大幅提升……

“现在苦累的活,都由机器人来代劳。通过‘机器换人’‘数字车间建设’等多项创新举措,去年,企业实现产值2.2亿元。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产值有望突破3.5亿元。”该公司负责人王友军告诉记者。

一块布如何织出“共富密码”,在车间记者找到了答案,当记者问起上班的感受,工人们纷纷打开话匣子。“每个月都能拿8000工资,还能带徒弟。”“我在这里上班带小孩上学方便,工资比外出务工还高。”……在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582名员工从田间走向车间,小家庭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贵州太平洋纺织的数字化车间内,工人正在调试机器。

“我们希望在六枝造一个‘微型柯桥’,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木岗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书良向记者讲解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现有纺织产业(太平洋纺织、浙圆印染)为基础,延伸“纺纱—无水印染—服装加工”全产业链,力争2026年前建成“包芯纱-无水印染-服装加工”一体化基地(年产值达5亿元),推动形成区域性纺织产业集群。

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氢能重卡。

氢链崛起:以商招商的“裂变效应”

在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产业园,焦炉煤气正经历“黑变绿”的奇幻之旅:利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技术进行焦炉煤气精深加工,生产纯度高达99.999%的高纯氢,注入氢能重卡内,再用这些卡车运送煤炭,实现循环应用。

“氢能重卡加满一次续航能力可达400公里,运行成本是油车的60%,行驶过程中唯一排放的是水。”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乾揭开降本秘诀——通过“焦炉煤气制氢-加氢站-氢能车”闭环,实现从煤炭到车轮的零排放跨越。

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产业园

这条“氢链”引发链式反应:

——上游,以煤焦化为引擎,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大型焦炉清洁生产技术,建设380万吨每年的焦化装置,配套2套余热发电装置,年发电量可达6.4亿度,可解决一半的生产用电需求;

——中游,围绕焦炉煤气精深加工,布置4000万标方/年的高纯氢装置,20万吨/年的LNG装置,30万吨/年的合成氨装置及10万吨/年的液态二氧化碳装置,延长现代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下游,围绕合成氨和煤焦油精深加工产业链招商,现已招引了山西金兰化工、山西三强科技共同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

“我们不是招商,而是‘种’产业链。”六枝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周胜利展开产业图谱:以美锦为“链主”,六枝与山西金兰化工、山西三强科技等美锦能源产业生态伙伴达成投资意向,两个项目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

【记者手记】

如今,六枝经开区的产业逻辑愈发清晰:绿色转型不是“推翻重建”,而是让传统产业长出新枝;链式发展不靠“单兵突进”,而要构筑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在这里,水泥窑化身城市净化器,传统纺织业邂逅智能制造,煤炭裂变出氢能未来——每一次蜕变都在证明:山区工业的突围,既需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有“把铁炼成钢”的智慧。

贵州日报报刊社六盘水记者站出品

策划/孙勤 王康旭

执行/桂榕

编辑 尚宇杰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往期链接:

园有“引力”系列报道①|钟山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