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描绘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眼前实景,黄鹤一去不返,只剩白云悠悠,展现出岁月的沧桑感。而晴川、汉阳树、鹦鹉洲等意象,在夕阳余晖下,构成了一幅清晰而又略带惆怅的画面,将黄鹤楼周边的景色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巧妙融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虽为送别之作,但也描绘了黄鹤楼的景色。在烟花三月的美好时节,黄鹤楼作为背景,见证了友人的离去。诗人极目远眺,看着孤帆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唯见长江水向天际流淌,以景衬情,更显离情别绪。
李白《望黄鹤楼》: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李白笔下的黄鹤楼,远处的黄鹤山雄伟壮观,高耸半空,白云环绕,红日映照,山峦连绵起伏,峰嶂幽深茂密,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氛围,仿佛这里是仙人修炼的仙境。
王维《黄鹤楼送康太守》: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王维的诗描绘了黄鹤楼临江而建的地势,城下江水悠悠,黄鹤楼朱红色的栏杆与白色的城垛相互映衬,在江水的映照下,更显古朴庄重,展现出黄鹤楼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
宋代
陆游《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诗中描绘了早秋时节的黄鹤楼,诗人在楼中醉酒,眼前江汉交汇,江水浩渺,岸边晋唐遗迹在草丛中若隐若现,既展现了黄鹤楼周边的自然风光,又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而长笛之声更是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游似《黄鹤楼》:和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此诗描绘了黄鹤楼前长江的雄伟气势,巨浪拍天,城郭在江水边相互映衬,汉水北吞云梦泽,蜀江西带洞庭湖,展现出黄鹤楼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周围水域的广阔。同时,角声、帆影等元素,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和秋意。
贺铸《雪後同吴达夫慎献玉登黄鹤楼》:岁律峥嵘腊尽头,风吹朔雪到南州。三湖簸荡鲛鼍恐,七泽迷漫狐兔愁。狂客定回青雀舫,猎儿初试皂貂裘。江楼伏槛迎新霁,群玉峰前练带流。
贺铸的诗描绘了寒冬腊月黄鹤楼的雪景,雪后初晴,江楼伏槛,眼前群玉峰前的江水如洁白的练带般流淌,与前面所写的风雪交加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黄鹤楼景色的不同风貌。
近现代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词中描绘了黄鹤楼所处的壮阔地理环境,长江九派纵横,京广铁路贯穿南北,烟雨朦胧中,龟山与蛇山隔江对峙,锁住大江。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又蕴含着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风云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