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这个冰箱贴有多火?媒体报道,排队购买的队伍排到了国博大门外,被众多网友誉为全国文创冰箱贴天花板,“当下北京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有媒体评价,凤冠冰箱贴已经成了一个现象级产品,成了近些年文创产品爆发的代表作之一。(澎湃新闻)
文创周边火爆已久,但是如国博凤冠冰箱贴这类的超级爆款单品,并不多见。对于很多参观国博的游客而言,购得一个这样的冰箱贴,是必须达成的心愿。得益于这股热潮,除了凤冠系列文创,国博的其他文创,如国宝护照、青铜机甲等也被带火。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审美在线的产品设计,成为了被提及最多的“成功因子”。事后的归因总是容易,甚至几乎答案就是现成的,但往往也是容易失之宽泛的。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冰箱贴本身就是一个很独特的文创产品或者说纪念品种类。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类似的商品其实有很多,比如说明信片、打卡盖章等等。冰箱贴的特殊性在于,其在家庭场景内的“露出率”极高。毕竟是贴在冰箱上,每天都会高频看到。从某种意义上,其已经是一个常设的“布景摆件”。这与通常被放在抽屉、压在箱底的明信片、打卡章,有着迥然不同的“实用性”和“使用属性”。
什么是好的文创,或许就是那种能保有其“艺术”“意趣”,却又能丝滑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的小玩意。就此而言,此前各方多有尝试。比如说,文创文具,看似合乎这一原则,但是往往存在因“设计感”而削弱“实用性”的情况,用几次也就搁置了;还有诸如文创书签,其随着读书场景的萎缩,相应的也是闲置率超高……而文创冰箱贴,则是安静地就“磁吸”在那里。一眼可见,心心念念,这其实构成了一种长久的文化磁场。
冰箱外壁的空间是限定的,这种稀缺性,让个体对每一个冰箱贴的选择,都变得审慎。那些能够常驻的冰箱贴,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重重比较、再三掂量之后的“心头好”。集卡章、明信片,都是可以无限收藏的,而能够挂着的冰箱贴则是有限的,因为需要权衡取舍,所以愈加珍视、珍惜。独特的“冰箱贴消费心理学”,或许同样能够给文创商品开发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