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春光烂漫时,又到一年“三月三”,你知道为什么“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吗?今天,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的专家,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传统习俗的妙处。
荠菜,又名地菜、地丁菜、护生草、清明菜等,有着“菜中甘草”“春季第一鲜”的美誉。从营养学角度看,荠菜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其特有的荠菜酸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二硫酚硫酮成分具有抗癌活性。鸡蛋富含卵磷脂、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与荠菜搭配,二者营养互补,并能促进彼此营养物质吸收。
在中医理论里,荠菜性味甘、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补虚健脾、清热利水等功效。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荠菜“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春季对应人体“肝”脏,春三月,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从五行角度讲,肝气升发太过,加之天气乍暖还寒,气温波动较大,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及消化道疾病高发。平素“肝旺”的患者在春季更容易出现眩晕耳鸣、目赤眼胀、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等症状。“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顺应了春季的时令特点。荠菜的“平肝和中”“清热凉血”之效正好契合这一时令需求,鸡蛋属“血肉有情之品”,与荠菜清轻之性互补,二者搭配甘淡平和,符合春季养生“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要旨,两者在祛病强身方面相得益彰。
每到“三月三”,人们将荠菜洗净,与鸡蛋、红枣、生姜等一同煮制,加适量水烧开,煮至蛋白凝固时,用勺子轻轻敲碎鸡蛋壳,使它产生裂纹以便更好入味,继续煮一会儿后,关火焖一段时间即可。这一习俗是传统文化与民间智慧的结合。一方面,提醒人们顺应时节调整饮食,遵循自然规律养生。另一方面,成为维系家人情感、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荠菜煮鸡蛋,感受传统习俗带来的温暖与归属感。
所以,“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是自然、健康与文化的融合,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岁月流转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通讯员 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