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靖远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25年4月19—20日,靖远县普查工作队一行在向导文物工作爱好者张宏伟的带领下,冒着炎炎烈日,不畏艰险,徒步深入石门乡茨滩一带大山深沟,对新发现的堑山堙谷长城和烽火台进行了数据采集。

普查工作队深入到虫台沟、沙葱沟、红窝窝、白淌水等沟,总共采集了9个点段,新发现众多长城遗址。墩墩岘有石筑墙体3段、烟墩5个、烽火台和围城1座;鹿角岔有石筑墙体1段;虫台沟里面发现3条小沟遗迹明显,其中:石板墙沟有石筑墙体4段;龙荒水沟有石筑墙体2段;黄天旗沟有石筑墙体2段。沙葱沟东西两侧有土夯墙体2段;榆树沟有石筑墙体2段;红窝窝沟东西两侧有土夯长城遗址;白淌水有土夯长城遗址。

墩墩岘烽火台全景图
墩墩岘烽火台是一个以城、烽、长城墙联为一体的防御工事。经度104.52,纬度36.91,海拔1715米。围城建在一个两边依山沟的山梁上,围城遗址东西长有15米,南北宽约12米,高约3米。烽火台在城的东侧,现呈现是一个圆锥形,底部直径为三十米左右,高约8米,用沙土夯筑而成,表面仍然散布着很多石头,推测当时外面应该是用石头垒砌。城的东侧墙体已坍塌,留有一个大豁口。城的北面墙体因风雨的侵蚀,残存得不多了,长满了柴草,已与山体融为一体了。不仔细观察和辨别,是很难发现的。有一段大约4米长、2米高的墙体,从外面看有明显的夯土层痕迹,是用沙土夯筑而成,夯土层清晰可见,夯土层厚10到12厘米。城的西侧外墙,用大量的石头砌筑,高约十几米,长约6米,是把烽火台和堑山长城连了起来。

沙葱沟西侧土夯长城墙体
沙葱沟这段长城为东西走向,由堑山长城和堙谷长城组成,相互连为一体。堙谷长城的东西两边为堑山长城,依着山势而修,在山腰以上进行了堑山,高大约有2米,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东侧堑山顺着山势由高到低与沟底的堙谷长城相接,西侧堑山也与堙谷长城相连,由低到高顺着山势逐步向西延伸。堙谷长城处在沟底,长约80米,由黄土夯筑而成,现在只残留了与山体相连的部分,处在大沙河的长城墙体已被洪水冲毁,形成了大约有50米宽的沙河。西侧残存的长城墙体高也约是5米,分为两个部分,底部为高3米左右的夯土基础,宽约6米,上部为墙体,高约1.5米—3.3米不等,宽1米,长22.5米,整体上依山而建。西侧上方墙体由黄土夯筑,夯土层厚25—30厘米,下方墙体由土和青石渣夯筑,层次分明,夯土层厚25—30厘米,青石层厚5厘米,东西两侧墙体夯层厚底、黄土颜色不一致,整个夯土层中间薄两边厚,这说明不是同一时期的。

沙葱沟东侧长城墙体
从冲毁的堙谷长城断层可以看出,东侧残存的堙谷长城墙体高5.2米,宽4.5米,长11米左右,似一个土墩子。夯土层清晰可见,基本上是一层夯土层一层细沙,夯土层厚12—15厘米,夯土层之间夹有细沙。冲毁的东侧整个断面上还留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深窝,不均等地排列着,深大约有5厘米,直径为5厘米左右,可能是夯筑时设备留下的痕迹。东侧墙体符合秦代长城构筑特征,与境内明确认定的明代烽火台比较,或可追溯到秦代,西侧墙体为明代在秦代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后期维修,保存现状一般。本次调查发现沙葱沟墩墩岘烽火台、红窝窝长城、白淌水长城和沙葱沟东侧墙体的夯土层厚度一致,可判断以上长城墙体为同一时期构筑。

石板墙石筑长城4段
本次调查新发现的石板墙石筑长城墙体整体呈南北走向,4段墙体总长40.5米,高0.4—1.2米,宽度0.4—1.0米,由6-13层厚度为10—20厘米的石块构筑而成,层次分明,石块上附着黄色苔藓。榆树沟、龙荒水、黄天旗长城石筑墙体和石板墙长城石筑墙体的构筑基本一致,可以断定为同一时期构筑的。石筑长城墙体大多修筑在地势险要或峡谷之间,符合秦长城依地形而建的特点,既能利用山体的自然防御功能,又可减少工程量,还能形成居高临下的防御优势。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靖远县高度重视,按照国家和省、市普查工作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应普尽普”的工作原则,落实新发现长城的实地调查工作。

龙荒水堙谷长城2段

榆树沟石筑长城墙体

黄天旗石筑长城1段墙体

红窝窝沟西侧土夯长城墙体

红窝窝沟东侧土夯长城墙体
来源:靖远文旅